近日,“扬帆致远 文明互鉴”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崇明岛C77文化创意园隆重开幕。
202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也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当天,在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和上海郑桓公文化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大展在筹建中的上海崇明郑和下西洋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期为一个月。
本次艺术大展,由来自郑和故里昆明的当代著名艺术家钟开天先生领衔,以其500米国画长卷《郑和下西洋》为展览核心,旨在追寻中华历史上那曾劈开万顷波涛、沟通浩瀚文明的伟大壮举,进一步弘扬深植于民族血脉的开拓与包容精神。
展开剩余79%从1405年到1433年,历时近三十年,郑和率领大明王朝超级船队,七次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海洋探索活动,也是世界最壮观的海洋探索活动之一,标志着明朝时期对外交流与贸易的繁荣,展现了当时中国的海洋技术、外交能力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步入展厅,历史与艺术便交织成一片深邃海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国家级军旅国画家钟开天以心血凝铸的五百米长卷巨制——《郑和下西洋》。
钟开天先生为创作这一巨幅作品,前期系统研读了《明史》《瀛涯胜览》等相关史料,并实地考察了郑和航线上东南亚、中东、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后长达四年多,共收集、整理了民俗、民情史料,形成了十多万字的笔记。
他从69岁开始筹备、创作,殚精竭力十三载,直到八十一岁才完成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幅作品。内容分三卷十八章,包含了三千多个场景,一万七千多个人物,一千多艘舟船,一千五百余只动物,充分展现了时代精神,钟鼎大气,汉唐雄风和东方大国气派,被专家们评价为“史诗性巨作”、“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
与郑和长卷巨作辉映的,是精心复原的十二艘舰船模型阵列:巍峨的宝和号与海军指挥舰,承载希望的粮船、马船、水船,乃至极具地域特色的上海沙船……每一艘都静诉着东方航海文明的卓绝智慧与远见匠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家郑荣德用十多年时间,组织民间力量调查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标志——“沙船”的历史,复制了上海的沙船模型,本次一并展出。郑荣德长达十多年的坚守,既是对上海城市根脉的深情回望,亦彰显了民营企业家以历史文化自觉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
据本次活动筹委会负责人詹广泉介绍,沙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木船,与福船、广船、鸟船并称为“四大古船”,起源于上海崇明一带,上海也因此有“沙船之乡”的美誉。沙船是郑和下西洋初始阶段的主要战船,集结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上海宝山及崇明的长兴岛等地名,也因郑和下西洋而得名,所以,在上海崇明区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美术作品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墨方寸,亦能吞吐千古。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由云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李昆华先生倾心复刻的一百枚印章珍品。这些印章以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魏碑、楷书六种书体精雕细琢,将郑和船队曾使用的印信复现于今人眼前。铁笔传神,印痕留韵,方寸之间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印记的郑重钤盖。
崇明区作家协会、崇明乡愁诗苑为纪念此盛事而创作的十首诗词,则被十多位将军以翰墨寄情,挥毫成篇。将军笔力雄健,诗情浩荡,铁血丹心与壮阔襟怀跃然纸上,共同书写着对和平远航的崇高致敬,对崇明岛的赞美之情。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