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洞庭波涌处,山水入画来。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洞庭湖区域保护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总结生态修复的“湖湘经验”,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故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开展第三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即日起,“湖南自然资源”推出【洞庭波涌 山水“塑”颜】专栏,专题推介系列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安化渣滓溪锑钨矿地处雪峰山脉北段与资水中游生态廊道交汇处,是雪峰山生态屏障的北缘脆弱节点和资江二级支流的源头敏感区,兼具“山地矿区—流域生态”双重属性,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作为我国重要锑矿资源基地之一,其百年开采在贡献工业价值的同时,也引发了尾矿压占大面积土地、地下开采引起地面变形,形成山体滑坡隐患,选矿废水造成水资源重金属超标,工程设施破坏林地,导致水土流失、影响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剩余88%▲安化渣滓溪锑钨矿山区位图
自2009年起,矿山以“治理开发并重”为原则,累计投入资金882.55万元,实施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作。项目通过废石充填、边坡治理、智能水处理系统及雨污分流等方法,实现尾砂减量3万立方米/年,修复7.50公顷土地,植被覆盖率从30%升至80%,水土流失量从5000吨/年降至1000吨/年,废石再利用创收数百万元,实现了“山青水绿”生态重塑,成为生态修复与矿业绿色发展融合的典范。
矿区始终坚持“生产与治理同步、恢复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基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于2014年9月编制《湖南安化渣滓溪矿业有限公司渣滓溪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将矿区覆土复绿、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绿色转型结合起来,推进矿区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2022年编制《湖南省安化县渣滓溪锑矿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制定综合利用措施,在废旧地段部署篮球场、小区休闲健身场所、文化墙、生态景观建设及园区道路提质等工程。
▲矿部修复前后远景对比图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尾矿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推进矿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以矿山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积极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与设备,投资建设尾砂回填系统,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尾砂高效利用,将废石转化为砂石建材,用于矿区建设与道路硬化,变废为宝,既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也减少了资源浪费,构建了矿山生态良性循环,为项目绿色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矿山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金山银山”。
2022年,采取巷道充填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FS1废石堆进行了综合利用,既解决了废石堆不保水、不保肥等难题,又消除了废石堆所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与区域景观融合,总投入约35万元,对废石堆和尾砂库进行部分覆土绿化,废石堆绿化面积约2000m2,尾砂库覆土绿化面积约 30000m2。并通过防渗、覆土、播撒草籽等措施对尾矿库进行复垦,复垦面积4.5公顷。目前旱地能够正常耕种,草地草植生长茂盛,景观修复效果明显,复垦效果良好。
▲尾砂库修复前后对比图
自2014年以来,矿山采取建筑物拆除、覆土、植草皮、穴植灌木、穴植乔木等措施,进一步推进老尾砂库闭库及复垦计划,石板冲尾矿库子坝得到科学复绿,各绿化区域目前植被生长茂盛,景观修复效果明显。另外,针对矿区内部、篮球场边坡及北侧坡体表土裸露区,通过建筑物拆除、客土回填与乔灌草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复垦复绿,复垦面积1.06公顷,打造了层次分明的生态屏障。
同时,通过老选厂复绿,矿区空坪隙地复绿等,老厂区绿化全面升级,厂区后山绿荫成林,绿色篮球场以及沿边坡全新呈现。为提高员工日常生活质量及矿区美化,矿山企业按方案要求,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陆续投入资金共计133.4 万元在矿区内闲置地段实施了绿化工程,绿化面积共计 0.74 公顷。
▲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图
▲废水收集处理池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了废水综合处理站与配套建设的废气处理车间、尾砂充填站及地压位移监测系统,共同组成完整的生态环境安全防护体系。针对炉渣库南侧废水处理池长期满负荷运转的问题,实施扩容防渗改造,并建立定期清淤机制,确保水处理设施持续高效运转。针对矿区排水量大,对河道冲刷较强的问题,在渣滓溪河道构筑生态挡土墙,并对废石堆、炉渣库区域实施护坡工程,显著提升边坡稳定性与河堤防护能力。此外,在矿区关键部位设置警示标牌、生态保护标语牌12块,在渣滓溪河道修建了挡土墙,在废石堆、炉渣库等地修建了护坡等,加大固坡防崩、防滑力度,保障河堤安全,严防地灾风险。
▲子坝护坡修复前后对比图
自然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逐渐凸显。矿区通过精准施策、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从生态修复前的30%跃升至8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性遏制,极大增强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保障了项目区作为雪峰山余脉的绿色屏障功能。此外,矿山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和动态水质监测系统,年均处理截流污水约46.8万m3、未利用的矿井水约34.43万m3,实现了雨污分流。所有经过处理后的污水,pH值稳定在7.0-8.5的环保标准范围内,实现了矿井水和选矿废水的全面净化处理,保障了周边居民和生态系统的用水安全。
▲矿区绿化
废弃资源有效利用,循环经济促进双赢。在技术创新与矿山资源化利用的双轮驱动下,渣滓溪锑矿通过矿区土地整合、环境整治、废渣规范化处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尾砂回填系统,不仅让尾砂得以高效利用,更促进了年尾砂排放量锐减达3万余立方米。通过废物利用,将废石转化为砂石建材,用于挡土墙、矿区建设及道路硬化,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赋予废石的全新价值,仅矿山与周边碎石厂的合作,每年就为矿山和当地企业带来了数百万元的利润,真正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矿区景观
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攀升。矿区通过实施公路硬化,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使职工群众拥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安全出行条件。就近为村民架设自来水管、农作物排水系统,促进了矿地关系和谐。聘请劳务派遣人员到矿区植树、植草,培育清理绿化基地,增加了村民劳务用工机会,提高了村民经济收入。在矿区内布设生态警示标识,修建生态科普教育长廊,系统传播环保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意识。通过社区共建,鼓励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形成良性互动,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随着矿区的娱乐休闲运动基础设施的改善,近年来矿井安全生产条件、矿区生活环境和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矿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案例推荐单位: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990年6月矿区全景
▲2025年4月矿区全景
文稿:厅生态修复处 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编辑:胡自轩
一审:周昌琪
二审:寇世超
三审:王 宁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